你是不是見過這樣的孩子,他/她總是頻繁眨眼睛,吸鼻子或者不自覺的聳肩膀。原以為是孩子的惡作劇,可隨著后面癥狀越來越嚴重,到醫(yī)院檢查才發(fā)現原來是“抽動障礙”在“搗鬼”。什么是抽動障礙,遇到疑似抽動障礙的孩子該怎么辦?結合以下案例我們一起學習了解。
8歲孩子身體檢查無恙
卻控制不住頻繁眨眼聳肩
近日,三和醫(yī)院心身醫(yī)學科來了一名外地患者小。ɑ,孩子今年8歲多,心身醫(yī)學科陳介英教授接診了這位小患者。據小小爸爸敘述:由于當地疫情的影響,有3個月時間,小小基本都是呆在家里上網課,其余的空閑時間會跟著媽媽一起跳跳健身操。剛開始跳操的時候,發(fā)現小小有聳肩、眨眼的一些小動作,原以為是孩子學健身操的緣故,所以就沒太放在心上。可后來發(fā)現,安靜下來的小小也會時不時不由自主地聳肩、眨眼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小小聳肩、眨眼的小動作越發(fā)頻繁,甚至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生活。
前段時間回到學校上課后,老師經常反映小小上課不專心、成績下降等,小小爸媽這才意識到小小的不對勁,遂帶小小來到三和醫(yī)院兒科檢查。奇怪的是,檢查報告顯示小小身體一切正常,小小爸媽看著小小不斷聳肩眨眼,既心疼又特別著急,在兒科醫(yī)生的建議下,小小來到心身醫(yī)學科就診。
醫(yī)生診斷,頻繁眨眼聳肩是
神經精神性疾病
陳介英教授了解了小小的病情后,初步考慮小小癥狀是由抽動障礙引起的,在經過系列心理測評和檢查后,確診小小病情為抽動障礙。
什么是抽動障礙?陳教授解釋:抽動障礙是一種起病于兒童時期,以抽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性疾病。主要表現為不自主的、反復的、快速的、無目的一個部位或多部位肌肉運動性抽動或發(fā)聲性抽動。其癥狀根據患兒的體質表現不一,多樣化。許多患兒由于控制不當,癥狀由簡單性抽動發(fā)展為復雜性抽動,由暫時性抽動障礙進展為慢性抽動障礙甚至是Tourette綜合征。它不僅造成患兒成長過程中經常出現心理損傷(如退縮、害羞、抑郁、孤獨等心理問題),并且很有可能發(fā)生共患病,進而可影響其社會功能,不僅嚴重影響患兒成長,甚至可能延續(xù)至成年。
出現以下抽動障礙典型癥狀
家長要這樣及時應對
抽動障礙的典型癥狀包括:短暫、快速、突然、程度不同的不隨意運動,開始為頻繁的眨眼、擠眉、吸鼻、噘嘴、張口、伸舌、點頭等。隨著病情進展,抽動逐漸多樣化,輪替出現如聳肩、扭頸、搖頭、踢腿、甩手或四肢抽動等,常在情緒緊張或焦慮時癥狀更明顯,入睡后癥狀消失。常伴有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績下降,嚴重時動作和發(fā)音影響學習和課堂秩序等。
如發(fā)現孩子出現以上典型癥狀,應這樣積極應對:
1、給予心理上的幫助:抽動障礙嚴重時,會對孩子自身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、學習帶來不同程度的干擾和影響。因此,心理上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。家長不要過多關注抽動癥狀或強制提醒抽動的表現,越是提醒或強制孩子,他就會越感到緊張,不自主動作就會越頻繁,漸漸變得性情煩躁、無助與自卑。
2、明確診斷:對于抽動障礙的患兒來說,及時有效的治療極為重要。不同類型的抽動障礙的預后不一樣,治療的原則也是不一樣。
3、對癥治療:短暫性抽動障礙預后良好,大多數可自行好轉。一般來說,對于抽動癥狀程度輕、不影響生活者,無須藥物治療,以心理行為干預為主。治療過程中應重視尋找可能相關的軀體因素或社會心理因素,并給予正確的指導。
醫(yī)生強調:對于抽動障礙,早發(fā)現、早診斷,并及時有效的治療,可以極大地降低疾病對患兒學習、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。抽動障礙并不可怕,要保持良好的心態(tài)去戰(zhàn)勝它。
本文指導醫(yī)生

陳介英教授
★三和名醫(yī)工作室特聘專家
原徐州精神病院院長,從醫(yī)60年,曾任《臨床精神病學》編委、淮海經濟區(qū)精神醫(yī)學協作組副組長,江蘇省徐州市心理學會常務副理事長,徐州司法精神病學鑒定組成員。
擅長:對精神科疑難雜癥、心理障礙、難治性神經癥、頑固性失眠、疑病癥、焦慮癥、恐怖癥、抑郁癥、強迫癥、兒童注意力不集中、學習困難、多動癥、自閉癥、青少年適應不良、網癮綜合癥、青少年心理疾病及心理疏導、心理治療有獨特的見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,慕名求醫(yī)者不絕,深得患家好評。
出診時間:周一至周三下午,周五上午、周日全天
出診地點:新大樓2號樓內科名醫(yī)診室283號
|